▌全球疫情压境,广东防线告急!
2025年7月27日,广东省疾控局通报:过去一周新增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,佛山市累计确诊超3000例,顺德区成重灾区。
这场疫情背后是汹涌的全球传播链——世界卫生组织虫媒病毒负责人戴安娜·罗哈斯·阿尔瓦雷斯博士指出,病毒正从印度洋留尼汪岛(2025年确诊54,410例,死亡28人)向亚洲蔓延,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现本地传播,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。
北京市疾控中心同步警示:国际人员流动加剧输入风险。
▌“弯腰病毒”的致命攻击:高热、剧痛与用药禁区
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,可引发炎症反应,累及关节滑膜细胞。患者会出现突发高热,体温可达39℃以上,同时伴有剧烈关节疼痛,多累及手、腕、踝、膝等关节,呈游走性、对称性,疼痛程度严重,就像关节折断一样,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、头痛、肌肉痛、乏力等症状。
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专家林炳亮、张晓红发出紧急提醒:退热时严格禁用阿司匹林,因其可能诱发登革热出血或加重关节损伤,建议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。
▌双轨阻击:从街头灭蚊到人体微生态
面对疫情,广东省启动快速响应:聚焦环境卫生整治、孳生地清理、成蚊灭杀三大重点措施,组织专业人员入户灭蚊,以做到有效预防。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强调:“依托成熟的登革热防控体系,南方仍处于有效控制窗口期。”
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研究则为防控开辟第二战场—《Cell》期刊论文揭示:当小鼠肠道菌群被抗生素破坏后,血液病毒载量飙升,蚊虫叮咬感染率超50%(正常组仅30%);补充人类肠道特有的Clostridium scindens菌后,其代谢的胆汁酸激活自然杀伤细胞(NK细胞),使病毒量骤降。
这意味着健康菌群不仅能保护个体,更可能通过降低病毒血症阻断社区传播链。
此外,日本学者研究发现,灭活型乳酸乳球菌可激活人体单核细胞大量释放干扰素-α,进而刺激肝细胞表达ISG15、ISG20等抗病毒基因,显著提高对基孔肯雅病毒、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抑制率。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或成防控新策略。
▌权威定心丸:科学防线已筑成
针对网络流传的“基孔肯雅热人传人”谣言,国家疾控中心专家联合辟谣,强调该病毒仅通过埃及伊蚊/白纹伊蚊传播,无人际直接传播证据——家庭聚集病例实为共同蚊媒暴露所致,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本质不同。
广东省疾控局重申:当前疫情可防可控可治。公众需严格落实防蚊措施(清除积水、使用驱蚊剂),发热患者遵医嘱选用对乙酰氨基酚,同时关注肠道健康管理。
世卫组织数据显示,尽管全球风险升级,但依托快速灭蚊响应与新兴微生态防护策略,人类正夺回抗疫主动权。从伊蚊翅膀下的危机,到肠道内的微观战场,我们从未停止反击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